1、谁知道上海话中的“捣浆糊”普通话什么意思?
原字不是“捣”而是“淘“「淘浆糊」——勒上海闲话里向,指格人「水平很马夫」,「是很差劲个」个意向。
“淘浆糊”蕴涵多种含义,需要配合不同的表情、语气、场合,才能体味其褒贬。它有“和稀泥、装傻、糊弄、瞎混混、沟通关系、调和矛盾”等意思,主要用于比喻和形容那种不认真的态度,形象而传神。“淘浆糊”不仅是上海人的口头禅,更是上海人求生存求发展的“法宝”。“淘浆糊”表里都要“做到家”:除了要有小聪明,还得有“佯装”的表演本领与“皮厚”的本钱。“淘浆糊”的最高境界是上面不起泡,中间没疙瘩,下面不结底! 1935年汪仲贤写《上海俗语图说》时,在第108篇“一塌糊涂”中就提到了那个年代也有“浆糊”在“淘”。至于“淘浆糊”一词的来历,有说是出自人们搓麻将时的“诈和”,形容那些耍滑头蒙混过关的小计谋。但更多的人相信它的来历与“旧上海蹂躏雏妓”有关。据称,过去,宁波裁缝店做土布衣裳需要上浆,浆糊一干就要使用木棒,掺水淘开。是什么关联,将之引申到风月场上去?不敢想象。此词作为“下流文字”在解放后消沉了一时,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变身”流行于上海人口语中,九十年代中更进入书面语,在报刊上亮相。因上海的海纳百川,人际交流增多,新闻媒体的传播,“淘浆糊”一词逐渐走向全国。但外地人士因为不谙上海方言,常将“淘浆糊”误为“捣浆糊”。我也一度把“淘浆糊”一词趣味化地翻译成“paste maker”,这本身就是一次“淘浆糊”! 有意思的是,从“淘浆糊”还派生出一些“浆糊”类的新词,如“浆糊”、“浆糊桶”、“浆糊兄”、“浆糊师”等 上海话“捣浆糊”的几种情景: 1. ――干得不错啊 ―― 哪里,捣捣浆糊而已(上海话又说:混chance ) (表谦虚:“敷衍应付”) 2. ―― 那人说到法律问题,好像还挺专业 ―― 哼,他在瞎捣浆糊而已 (表:“瞎说”) 3. ―― 他周末带了客户到太仓玩儿 ―― 是去捣浆糊啦 (表“色情胡混”) 4. ―― 其实英语不难学 ―― 捣浆糊! (表斥责,严重不同意:“胡说!”)
2、拈字是多音字吗?
是多音字
拈读音:niǎn niān diān部首:扌
释义:本意是指用指取物;也指用手指搓转,还可以用指取物体,用来轻轻的夹住;还指用两三个手指头夹。拈(niǎn)用手指搓转。章炳麟《新方言·释言》:“引绵作线,揉纸使紧曰拈。”杨万里《观雪》诗:“倩谁细拈成汤饼。”拈(niān)用指取物。如:信手拈来。《释名·释姿容》:“拈,粘也,两指翕之,粘着不放也。”杜甫《韦偃画马歌》:“戏拈秃得笔扫骅骝。”拈(diān)通“敁”。
不是多音字
释义
1.动形声。从手,占声。本义:用指取物。
2.动同本义。
3.动如:拈毫(拿笔。借指写作或绘画);拈团儿(拈阄);拈撮(用指头取物);拈周试晬(抓周。小儿周岁从罗列的多种物品中拈取,旧俗以为可预测未来的性情志趣);拈酒(唐代口语。拿起酒杯吃酒)。
不是多音字,只有一个读音。
“拈”,普通话读音为niān。“拈”的基本含义为用手指搓捏或拿东西,如拈须、拈轻怕重。引申含义为取物,如拈毫、拈撮。
在日常使用中,“拈”也常做动词,表示摆弄,如拈弄。
3、擦拭的笔顺?
擦字笔顺:横、竖钩、提、点、点、横撇/横钩、撇、横撇/横钩、点、点、横撇/横钩、捺、横、横、竖钩、撇、点
拭字笔顺:横、竖钩、提、横、横、竖、提、斜钩、点
“擦”的基本含义为揩拭,如擦脸、擦洗;引申含义为搽,涂敷,如擦粉、擦油;摩,搓,如摩拳擦掌、擦澡。
在日常使用中,“擦”还表示贴近的含义,如擦黑、擦边。
“拭”,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shì。“拭”的基本含义为揩擦,如擦拭、拂拭。
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自发贡献,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yys.ac.cn/n/13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