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故都的秋第8段赏析句子?)

作者:方言知识 发布时间:2023-04-22 21:29:33

1、故都的秋,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

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慢、润、淡。

本文是现代散文中描写“秋”的名篇,作者笔下的秋景朴素、真切、动人,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意境,流淌着深沉的艺术魅力。

作者对于所描写的秋景有着十分独到的选择:色、虫鸣、槐树、秋蝉、柿子、天色、牵牛花这些或大或小的景象,令文章异常生动,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浓厚的秋意之中。

在描写秋天的北京城时,作者突出了租住在破屋中人们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一笔带过,从而更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郁达夫的作品,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在本文中,作者于细腻的描摹中流露出内心对故都的眷恋以及落寞之情,恰恰是他苦闷、孤寂心境的真实反映。

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起句即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接着以江南的秋作比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风而少雨”,“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因此,“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只有北方才“看得饱,尝得透,赏玩得十足”。

尤其是南国的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真是相去甚远,这种北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更为显著。通过这一对比,全文的情感就显得“更上一层楼”

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北国之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之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之秋的色彩浓重、天之高远,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

2、故都的秋第8段赏析句子?

赏析:第一,文中有许多并列句子或短语,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厚,朗读起来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本文不是很长,但排比句很多,说明作者非常喜欢运用这种工整、雅致的语言,而且运用起来非常妥帖恰当,全无生硬之感。例如:

①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后面的“来得悲凉”似乎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

也许主张语言简洁的人会觉得“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更好,可是这样一来,排比的气势就没有了。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

3、故都的秋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故都的秋》中心句是: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联系邮箱:fwld11@126.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85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