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该怎么做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读后感有区别吗?)

作者:方言知识 发布时间:2023-05-18 09:39:31

1、读一本书该怎么做好读书笔记?

分享一个笔记法:关键词→过滤→主动召回记忆。这个方法花费时间极少。

放弃耗时耗力的思维导图、综述框架吧,做笔记比读书花的时间还多。 需要指出的是,我所说的,是人文社科类著作、文学作品等书籍的做笔记方法。其他类书籍,应该也有可借鉴之处。此文略长,认真读完,受益终生,哈哈哈哈哈。

阅读纸质书时,遇到我所 陌生的知识点、新颖的观点、论证过程等,用笔标记出来: ① 只标记重要的关键词 ② 标注出我的问题,或者我的其他想法:与其他事实、现象、观点是否有相似之处

为什么这样做: ① 在看书的间隙,用笔标记关键词,更为省时间,且简洁干净。 ② 在复习时,好的做法是不去看大段完整的阐述和论证。而是选择,先只去看关键词。选对了的关键词,会成为这一块知识点有效的触发键。关键词所起的作用,是“主动召回记忆”,这是高效记忆的要诀所在,这样的话理解会更深刻。

划线整个段落的不足之处: 人文社科类的论点类书籍,一般在涉及到论证时,相对比较长篇大论、细致繁琐。这在我们初次阅读的时候,会便于理解,容易被说服,认为其逻辑严密、论证谨慎、材料详实。但 这种阅读体验,仅仅是增加了我们的资讯、信息、知识储备,而且,其中多半信息是我们所熟悉的不熟悉的话,我们是无法做到很好地理解书本的。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之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然而,知道某件事发生,并不是我们读书的本质目的。若是 做笔记时标注了整个段落,我们会停留于自己已经拥有了这段知识的错觉之中,并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舍和判断。 而且,这一段落即使我们多次阅读,也无法在脑袋中留下过多的印记我想,有过相关阅读经验的人,会明白这种情况。那么,我们要把它背下来么?这绝非人文社科类书籍的正确打开方式。

关键词的作用:过滤及主动召回 而关键词式的做笔记方式,不仅在阅读时省下划线标注的笔墨和时间,且在当时便做出了 对一些知识点和信息的“过滤”(这个词是受到知友的启发)。这个“过滤” 包括的是 :冗言赘语、连接词之类;我们所熟悉的逻辑;以及所熟悉的知识点。举例来说,如果一段话中谈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其他工农兵方向等知识点,那么我们只需标记《讲话》二字即可,其他有关于时间、内容、影响之类,都是不言自明的东西它们已经成为我们的“元认知”。而关键词在我们复习时,会起到“主动召回记忆”的作用。我们粗粗浏览一遍所做的“关键词”笔记,主动回想这一段讲述了怎样的观点,大脑中的“记忆重现”和“回想”,是比重新阅读段落,快上许多的。主动召回,意味着记忆和理解的加固。 而且,如果仅仅停留在重新阅读段落之上,不过是重新吸收了作者所介绍的知识和观点,不加思索的“吸收资讯”,是低效的读书。我并不提倡把段落背下来,即使是考试,也不需要我们把段落和观点背下来,而是提倡我们灵活地引用材料和观点,作为自己推理论证过程的支撑素材。而关键词的有效使用,会真正做到对此段内容的融会贯通。材料和观点,会在需要用到的时候,浮现出来,做到灵活运用。

为什么不做思维导图、综述框架?我从未做过思维导图,或者试图将一本书条分缕析地做出一份综合、精简、规整的框架笔记。这极其浪费时间,而且,我们并不需要知道这本书究竟是怎么写的,我只需要理解,以及能够运用包括事实材料和有效观点,就可以了。 大脑是个精密的仪器,远比笔记系统精密得多。在标注出关键词,以及此段观点、素材与何相似,可作何种思考之后,一切交付于大脑,它自会建构出错综复杂的思维网络。重要的是,你要对每一处观点认真思考,主动建构出关联性。如果只是做笔记、综述,始终停留在记忆的层面,而不是被启发、主动理解的层面。读的书,只有在真正用到时,才意味着真正理解。

读一本书该怎么做好读书笔记?

每当我们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有时会觉得读了一遍还不够,想要把它记录出来,融会贯通给自己再应用。那么现在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也有好多,除了传统的手抄笔记本记录之外,还有手机记录,照相记录,朋友圈记录,今日头条记录等记录到各大平台网络方式。

当我们记录的时候,也会根据我们作为读者的体验或者想要学习哪方面的内容,而去有目的的记录,记录自己需要的东西,因人而异,而不是千篇一律。

做笔记的内容可以是文章所应用的文学常识、原文重要内容、主题意蕴、艺术特点、修辞手法、语言特色、写作方法或者是更深的联想、喻意、思维、指导思想等等。而有些人只是想简单复制作者或文章的某一方面而便于理解,以后再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写作或其他方面,或者简单点只是为加深印象而已!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

当你想要精读一本好书的时候,做读书笔记很重要。做好笔记,才能更好做到学而时习之。主要有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是,对于电子书或电子媒介的书籍,可以根据电子书特点进行复制收藏或粘贴保存。比如微信读书,弹指之间就把笔记做好了,也方便复习。其它电子媒介,也可以复制保存在文档里。但建议最好统一保存在一个地方做好文件夹,并统一保存规范。比如保存在ipad 文档或有道笔记。

二是,对于纸质书,做笔记就有很多技巧了。传统做法一个符合自己心意的笔记本,开卷有益,边读边记。或者用有色笔直接在书上画线做记号。笔者喜欢这么做,读完一遍书后再快速翻书泛读,期间精读画线记号部分。特别重要的,再把画线和记号部分抄到笔记本。这样起码保证书的精华部分读了三遍。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记电子笔记,方便随时随地复习和查找。可以笔记本电脑打字,或者用手写笔直接记在ipad上。这种做法笔者现在开始用,用goodnote,很方便。当然类似软件还很多,笔者没用过,不好评价,因为笔者这年龄已经没有年轻人那种把各种软件尝试一遍进行比较的冲动了。随机用上觉得还好用,对自己也够用就好。相信类似软件功能都差不多。网上可以查攻略。

此外,笔者不建议用拍照办法做笔记。多年亲身实践证明,拍照记下来的东西基本不会看的。

多读书,读好书。记好笔记就是读书的催化剂,促进营养更快吸收。

读一本书该怎样做好读书笔记呢?

要针对书的内容来分开讨论,不同的书做笔记的方式不相同。

文学类的书,要摘抄总概述即中心思想,再摘抄分述的主题。

就是简缩成我们写作文前的提纲。其次可摘抄或用红笔标记优美句子,供自己再次阅读或写作时参考。

历史类的书,要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做笔记。哪个朝代哪年发生了哪个历史事件,方便记忆。

理论技术方面的书,要将理论简单明了总结到笔记本上,然后多动手。用理论指导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理论。

语言方面的书,比如英文。找到一篇文章的中心句,摘抄于笔记。再找到每段的中心句,摘抄于笔记。然后分析句子的成分。将一段文章简化成简单的句子,写于笔记,方便记忆。

各位朋友,你们还有哪些心得?大家一起来分享。

我个人认为,读书笔记就是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精彩的部分,随时记录下来,或是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为将来再次学习或是写作而做的笔记。读书笔记的方法很多,我通常会用以下这几种方式做读书笔记: 摘抄法--在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时,把一些好的句子和段落摘抄在本子上或是记录在电子笔记中,做为背诵、或是写作时的资料。 摘要式--阅读时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本书或是一篇文章后,将文章的主要内容缩写成短文。做摘要时一般我会用问题的方式做记录,这种方法也是我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新概念英语二、三册中的Summary Writing(摘要写作),我个人觉得很不错。 提纲式--阅读一篇文章或是一本书后,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来记录阅读的内容。这样即可以提高阅读的兴趣,也培养自己写作的习惯。 心得式--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或是文章,书中哪些内容感触最深,写出自己的感受。这种方法我一般用于阅读那些有共鸣的文章或是书箱。

读书与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一般可分为原文摘录和读者的感想评价两个维度。做读书笔记是为了能够在重新阅读书目时快速把握作者思路和关键论点。

为了更好地做读书笔记,首先我们要明白整部著作中作者的核心观点、基本立场、论证逻辑和支撑材料。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路,能够帮助我们规避在做读书笔记时陷入局部论述而断章取义。其次,做读书笔记要养成良好的引用规范意识,备注完整的引文信息,形成自己的专属资料库。

读书怎么做好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之前需要准备好标注笔和摘录本,边读边标注,标注下重要内容,最精彩和启发灵感的部分,同时借助印象云笔记,拍照软件快速记录。

当然最最重要的一步是摘录和定期整理笔记,不论是电子还是纸质的记录方式,做到定期[比如一周]整理好读书笔记,最好能结合实际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下一步行动计划,完成真正内化的过程。这才是记录读书笔记的意义所在。

读书笔记,很多人简单认为是简单摘抄美词佳句,如果你是初高中低年级学生的话,这样做可以帮助你积累一些好的辞藻。当然,读书最终是为了从中获取灵感,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到后阶段,读书笔记更多应该是哪句话哪个点给了你新的感触和启发,那一刻的思维迸发的火花才是很重要的。

读一下开头,最好是一大段,然后看一下结尾,感受一下作者想说什么。带着这种心情去读,你会被其中情节,和自己设想的,做一个对比,这样,不仅记忆深刻,还会发现,那些值得你拥有的东西。

读书计笔记是个良好习贯,要坚持,要有枝巧。看到好句子,好词抄下来加深印象,为以后,写作打下基础,同时提练自己写作水平。丰富知识。

2、读书心得和读后感有区别吗?

其实两者差不多。不过读后感算是读书心得的一种。读后感是一定要围绕读的那本书的内容写的,而读书心得除了这点以外,还可以写比如“读书有什么好处”“怎样才能读透一本书”“读书的方法一二三”等等。读书心得的题目不一定就是“读书心得”,也可以用“读XXX所得”、“读得多不如读得透(大标题)——我的读书心得(副题)”(纯属乱绉)等等。

联系邮箱:fwld11@126.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85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