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tapp.in樱桃视频
影音播放文言文中的助词具体可分为三类,即结构助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
一、结构助词
(一)“之”字短语
所谓“之”字短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之”字用于主谓之间不翻译的情况,即取消句子结构的独立性。这话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我想在这里详细说明一下。举出两个句子: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1句重在叙述邹忌貌美的事实,提供一种新的信息。2句是“之”字短语。表述一种情态(一般是大家都知道的),重心在“之”字短语后面的内容,及从师的风尚没有流传下来很久了。想要人没有迷惑也很困难了。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之”字短语,是句子成分,而非句子。如上句,“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如果去掉“之”就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而加上“之”,它就成为全句的宾语了。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行李之往来”这个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二)“者”字结构
“者”字结构是指:“者”加上动词,表示名词含义的的一种文言现象。“者”字结构中的“者”意思是“……的人(东西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句中“说者”“听者”就是“者”字结构。“说”“听”都是动词,加上者,构成“者”字结构。意即“说话的人”“听话的人”,词性由从动词变为名词性的词组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
“善术者”指“精通术数的人”。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善者”指“好的方面”,“不善者”指“不好的方面”。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可观者”可以观赏的地方。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淮南子·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指过去的时候,即过去。
(三)“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指动词前加“所”字,表示名词含义的文言现象。比如说“所作所为”“所见所闻”,分别“作”“为”“见”“闻”都是动词,前加“所”字后,分别表示“做的事”“见的事(人)”“听到的事”。其中“所”字不翻译,无义。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所不欲”指不愿意做的事情。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世说新语·咏雪》)
“所似”即象什么东西。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所思”“所忆”都指所想到的东西。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所得”指所得到的土地。
二、音节助词
音节助词是用来凑足字数,协调韵律,整齐句式,而没有实际意义的一类助词。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上面两句中“久之”的“之”是音节助词。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顷之”中的“之”是音节助词。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蒲松龄《山市》)
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
上面两句中“既而”的“而”是音节助词。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论文义,俄而雪骤。(刘义庆《咏雪》)
“俄而”中的“而”是音节助词。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已而”中的“而”是音节助词。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少焉”中的“焉”是音节助词。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中的“者”是音节助词。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今者”中的“者”是音节助词。
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俶尔”中的“尔”是音节助词。
三、语气助词
1.句首语气助词
盖(表示下边说的话是一种带推测性的断定。有时可译为“大概”)
夫(用在句首,有引起议论的作用。现代汉语无此用法,不必译出)
惟(用在年月、朝代前,表示叙事开端,可不译出)
2.句中语气助词
者(表提顿。提出人或事物,停顿一下,使读者注意后面说明或解释的部分,可不必译出)
也(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不必译出)
兮(多用于韵文,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可译为“啊”)一、句首语气助词
(一)盖
表示下边说的话是一种带推测性的断定。有时可译为“大概”。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舟记》)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二)夫
用在句首,有引起议论的作用。现代汉语无此用法,不必译出。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祸患常识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
惟(用在年月、朝代前,表示叙事开端,可不译出)
《书·召诰》:“惟二月既望。(《书·召诰》)
二、句中语气助词
(一)者
表提顿。提出人或事物,停顿一下,使读者注意后面说明或解释的部分,可不必译出。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二)也
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不必译出。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告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三)乎
相当于“于“,表示语气的舒缓。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四)兮
多用于韵文,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可译为“啊”。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三、句末语气助词
(一) 表示陈述语气
1.也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表示解释、肯定。可不译,有时可译“啊”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矣
(1)表示已然,即已经实现的事情,可译为“了”;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曰:“泯然众人矣。”(《方仲永》)
(2)表示将然,即将要实现的事情,可译为“了”。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赤壁之战》)
3.焉
今译“呢”。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4.耳
今译“罢了”。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承天寺夜游》)
5.已
今译“了”。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6.云
含有根据传闻而不十分肯定的语气,可不译出。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大铁椎转》)(二)表示疑问、反问语气
1.乎
(1)今译“吗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记》)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2)今译“呢”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屈原列传》)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2.邪(耶yē )
(1) 今译“吗”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2)今译“呢”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3.与(欤,yú ,繁体字为“與”及“歟”)
(1)今译“呢”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2)今译“吗”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曰:“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
唯求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哉
(1)今译“吗”;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疑其改悔,乃复请之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荆轲刺秦王》)
(2)今译“呢”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5.也
今译“呢”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三)表示推测语气
乎
今译“吧”。
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四)表示感叹语气
1.哉
今译“啊”。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伶官传序》)
2.夫
今译“呀、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3.也
今译“呀、啊”
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周容《渡者之言》)
4.矣
今译“啦”
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气助词
疑问:【谁、孰、何、累、胡、易、思、安、焉、何,哉】。
句首向中:【乃、而、亦、意、以、于、其、夫】。
句末:【平、焉、也、哉、尔、耶、矣、邪、鸣呼、而已
〖文言虚词之助词〗
【音节助词
有、其(译为:词头):然、焉、如、平(译为:词尾)。(译为…的样子)
例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句首助词】
夫、盖、伏性、唯。(译为:表要发表议论。)。
例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例2: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语气
盖、也、与(译为:欤)。(译为:表停顿,)。
例1: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黃生借书说》。
0【句末助词
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译为:罢了,
例1: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前赤壁斌》
疑问语气
①乎、诸、与(译为:欤)、邪(译为:耶②夫、兮。(译为:呢、吗)。
例1:而又何羨乎。《赤壁赋》。
感叹语气:哉、乎、也、夫、兮。(译为:呢 啊)。
例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例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1. 语气助词
表疑问:【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何哉】。
放句首/句中:【乃、而、亦、噫、以、于、其、嗟夫】。
放句末:【乎、焉、也、哉、尔、耶、矣、邪、呜呼、而已】。
2. 音节助词
有、其(译为:词头):然、焉、如、乎(译为:词尾)。(译为:......的样子)。
又称为语助词。文法术语,指的是一种词类,属于虚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上,作为辅助之用。通常用于句子前、中、后,表示各种语气;或是用于语句中间,表示结构上的关系。必须附着在别的词语的后面或前面,凡是后附的都读轻声,前附的不读轻声。
精卫填海
佚名 【朝代】先秦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联系邮箱:kongcheng0909@foxmail.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8542号-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