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什么什么的诗词?(“接”姓应该怎么读?)

作者:小语 发布时间:2023-03-23 08:48:34

1、不见什么什么的诗词?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杜甫《不见》古诗赏析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

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

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

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

头白好归来。

鉴赏

这首诗作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知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诗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仿佛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突出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年(745)在兖州分别,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就表达了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往往佯狂避世,如同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就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悲哀。“佯狂”虽能蒙蔽世人,但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表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形成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许多人主张将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 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也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2、“接”姓应该怎么读?

接姓 接[接、翣、擑,读音作jiē(ㄐㄧㄝ)]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接子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载:“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接子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接氏。在典籍《康熙字典》中有记载:“接,姓。<史记·孟子荀卿传接子,齐人,学黄老道德之术。”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末期楚狂人接舆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楚狂接舆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本名陆通,接舆是他的字,本是楚国公族贵胄的后裔。陆通好养生之道,经常在四方云游名山川。在当时,社会中有一种知识阶层的人被称作“士”。士进以可出将入相,为王者师;退可以独善其身,隐居自适。当然大多数稍有学问的士阶层的人,都希望在仁途中混个一官半职,以求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士阶层中某一批政治集团人物,一般不会去应聘,更不会主动投告而为其效力的,称隐士,陆通就是其代表人物之一。陆通从小喜欢读书,潜心研究各家学说。他反对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亲自耕种,自食其力。

/

@光明网

m\';

|

联系邮箱:fwld11@126.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85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