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会讲普通话时是否还有必要讲方言?(为什么有的人不会说普通话却能完全听懂?)

作者:小语 发布时间:2023-03-27 22:03:16

1、当人们会讲普通话时是否还有必要讲方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家乡的方言,然后离开自己家乡,更多人都会说普通话。普通话是中国官方统一的交流语言。因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式各样的语言都不尽相同,如果不统一一个交流语言的话,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会存在着很大的障碍。自从全国推广普通话以来,除去上世纪的老人家,基本上人人都听得懂普通话,讲的来普通话。但今天要讲这几个城市,偏偏颇具个性,当你到这个城市以后,你却短时间很难融入他们。作为当地人,不讲普通话,哪怕他会讲,但都是习惯用自己的方言去跟人交流,就算你不是当地人。

第一的肯定就是广州了,据说曾经在推广普通话时,粤语,以微弱的优势输给了北京话。由此可见,粤语是一个庞大的语系,讲粤语的人非常的多,而且粤语也有着自己成型的语言系统。甚至有人说其他的语言都可能是方言,但是广东话不是方言,而是另一门语言。由此可见,粤语的受众是非常的广,广州人这么喜爱说粤语也是情有可原了。

其次的就是重庆和成都了,至于为什么将它们两个并列第二呢?因为他们讲的都是川普话,当你来到这个城市,跟本地人几句交流,他们会用相当娴熟的,重庆口音或者是成都口音跟你交流,虽然听上去会有点怪,但大体上你都可以知道他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也能听得懂。因为四川话跟普通话差距并不是很大,正是由于这种全国都能听得懂的状况,所以重庆人特别的喜欢用自己的方言更游客交流。

还有一个就是上海了,有人说是因为上海这个城市本土居民的优越感,本地人之间用上海话交流,这是他们的爱好,外人无可非议。但是当你来到上海,你向当地的上海人问路时,你明显好一直在说着普通话,甚至表情像是对他讲的上海话表示不理解不懂的时候,他还是会依旧用上海话继续给你讲。可能是因为当地人觉得来到上海,就应该接受上海的文化,去了解上海。他并不是充满恶意的,故意说得让你听不懂,是希望有这样的语言环境,让你更多的了解到上海这个城市。

故事的一开始,小编想问问大家,你们平时说话是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小编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小编看到一个让小编比较头疼的事件,说是女子的丈夫一家是地方上的人,他们认为孩子学会方言很重要,他们指出要在孩子三岁的时候带回老家专门学习一年的方言。

但是这位女子很焦虑啊,其实她到不反对学方言,但是三岁的孩子正处在语言敏感期,她觉得更应该学习最常用的普通话。再说就算学会了方言,回市区以后若是没有方言的语言环境说不定也会渐渐忘记,而且她也舍不得孩子离开身边。

这件事怎么说呢,其实也说不上谁对谁错。在城市里的话,普通话确实很重要,毕竟在越发达的城市,外来工作、定居或是旅游的人就会越多,每个城市的方言都不一样,若是很多城市的人聚集在同一个地方,各自讲各自的方言,那么根本就没法交流,这个时候就只能用大家都会用的语言--普通话了。

也不用往大了说,就像事件中的女子,她之所以现在让孩子学方言是因为这孩子已经三岁了,不光是语言的敏感期,而且孩子要上幼儿园了,也就是说他.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只要一开始接触,那么和他在一个班级里的小朋友就很有可能不全是本地人。这个时候小朋友说普通话都表达不好自己的想法,如果说方言,拿别人就更听不懂了,说不定还要被别的小朋友嘲笑。

那再往大了说,为什么英语会被作为世界各国官方语种之一?而且英语在我们国家算是第二语言。因为早期大不列颠到处殖民的效果,在殖民地英国人肯定不会讲当地语言,当地人又打不过他们,为了和平共处,当地人只能学习英语,所以一直沿袭到现在很多国家都是讲英语的。英语也就成了世界的官方语言。比方香港,香港人讲普通话不是很好,但是他们的英语和粤语都很不错。

普通话也是这个道理,我国国土面积很大。这就造成,各地的方言很多,为了方便各地交流,那就只能用大众们都能接受的语言来交流,也就是普通话。方言比较重的人自己说普通话可能说不准,但是别人一说普通话他立马就能听得懂,这就是普通话的实际作用。

那方言就不重要了吗?其实也不能这么评论,本土语言的产生是跟当地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息息相关的,方言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特色。而且很多人都觉得自己那的方言是听着、说着最舒服的话语,即使是骂人,也觉得发泄起来很痛快。

而且方言有这么个特点,地理位置越往北方言也越接近普通话,因为普通话就是从明清时期皇宫里的话演变过来的。北方的人即使是不同省份的在一块说方言,大体也是听得懂的。要是在南方,别说跨省份了,就是跨个县,双方说方言就跟听天书似的。

而且各地有各地的特色,要是出门在外,学习一下当地方言,当地人就会觉得很亲切,有些事情也就会很好解决。一说方言,别人一听就知道你是哪里人,说不定就会碰到个老乡多条人脉什么的。东北话的传染力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一个宿舍,只要有一个东北人,不出一个月就能把全宿舍的带成东北腔。

小编觉得大众话很重要,但是地方话也是不能忘了的。这也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个礼物。

没有吧,我是北京人,土生土长,我妈说100句话,有20句是北京土语,我爸大约每1000句话能讲出一句北京土语,而我能听懂北京土语,但从不说北京话,只讲带京味的普通话。上大学后,连北京声调都去除了,现在更贴近标准普通话。

我问过我爸,“为什么很少讲北京话?”,他说单位都是外地人,用不上。

可见,当全国人越来越多使用普通话交流时,某地的方言自然而然会消失掉。原因很简单,当人们讨论科学政治文化国际等话题时,为了普及性不可能使用方言,那么未来在对这些话题进行描述而产生的新词汇的发音也必然会是普通话发音,也就是说中国的科学性语言必定是普通话了,想要学习数理化,肯定要懂普通话,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方言是越来越用不上的,注定会被淘汰的。北京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北京的土语方言基本消失殆尽了。在中国注定了想要学习知识增长文化,官方语言就是普通话,没人会用北京土语方言传播知识文化,北京那些土语也没有科学性文化性的词汇。

比如咱们国家的某些少数民族,不学汉语,不学普通话,现在依旧过着农耕打猎的原始生活,永远诞生不了科学家,因为他们民族的语言科学文明达不到这种词汇量,本土语言没这个词。就算汉语方言中,讲很多词汇时也是用普通话发音的来代替的,因为方言不是官方科学用语,无法表达更多更广的东西。大雅之堂肯定是用官方语言来进行交流的,讨论的话题越高深,越会只用普通话不用方言,毕竟顶尖学者都是五湖四海聚集的,不会只是自己家乡人。记住,方言是方言,和带口音讲不标准的普通话是不同的。国家统一用普通话教学,必然导致未来方言不具备传播科学知识的能力。

所以方言在未来最终用处会越来越小,就像北京土话那样,北京年轻人大多都不会讲了。当一种语言只能用在家人和同乡之间时,只能用在吃穿住行的日常生活时,这种语言的科学素养艺术价值文化传播就相形见绌了。所以在北京只有那种文化水平很低的老人还在讲着北京土语,有知识有学问的北京人大多不讲北京话,只讲标准普通话了。

2、为什么有的人不会说普通话却能完全听懂?

一些方言,说慢些,勉强也能听懂几句,时间长了,听懂的更多些,到后来基本都可听懂。(普通话推广很多年了,耳濡目染,基本上汉语区人都能听懂。)

身在异乡,为了交流,不得不模仿当地人语言习惯与之沟通,时间一长发现自己方言也说得很流利了。(同样道理,普通话也需要有个“普通话语言环境”。)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技能,是后天习练的结果。肌肉等发声组织遵从“用进废退机制”,一方语言,造就了一方人的“发声肌肉”的特点,所以,初学异乡话,难免会有绕口的感觉。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强化训练,慢慢就会“用进”,说好普通话不难!

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倒不出来,这句话大概可以诠释这个问题了。

我有个表妹,三岁前在上海,之后和父母去了日本一直住到现在二十多岁。她就是能听懂上海话,但是不会说。还有我儿子,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就只会听上海话不会说了,在家也只说普通话。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环境可以影响人的语言能力~

你想问为什么老一辈的人不会说普通话却听得懂普通话是吗?那是因为现在普通话很普遍了,很多的电视里面都差不多说的是普通话,听得多了自然就听得懂了;而他们不会说,是因为他们一直都是说的方言,方言已经说习惯了。

普通话普及程度高,覆盖面广,虽然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交流的语言环境所以会听不会说。

联系邮箱:fwld11@126.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85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