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又名什么?(普通话怎么演变来的?)

作者:小语 发布时间:2023-03-29 13:06:13

1、国语又名什么?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的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或汉后的学者托名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最大的特点。

《国语》全书二十一卷,《周语》三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关“邦国成败”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鲁语》二卷,则着重记载鲁国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齐语》一卷,主要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采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他的编纂方法是以国分类,以语为主,故名“国语”。至唐,始有人疑问,或谓之西汉刘向校书所辑,或谓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编成,近代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是战国或汉后的学者托名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将存疑考证。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是关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也叫《春秋外转》或《左氏外转》。国语全书21卷,《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记,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500年。

2、普通话怎么演变来的?

普通话演变过程:

以南京官话为主要基础影响元大都语音,经历明朝整个时代的过程,北京官话(异于北京胡同音)初步形成。

1909年清政府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

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语音;

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

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

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全国推广。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1、语音特点

普通话语音的特点是:声母除舌尖后擦音、鼻音 、边音外,无浊音;韵母多复元音,鼻韵母有前后之分;没有声母的清浊对立,没有入声韵,尖团合流,声调较少,调式简单,另外有轻声和儿化韵.

2、推广过程

推广一门语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宜操之过急,要恰当处理好地方语言的发展和普通话推广之间的协调性。

中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推广普通话的目标不是要消灭地方语言,而是要消除沟通障碍。

推广的时候要把握好力度,语言多样性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宝贵文化积淀之一,就和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样性一样。

3、普通话分几个等级啊?

据我所知,普通话等级共分为三个级别。其中每个级别又分为两个层次。具体内容如下:一级甲等;一级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三级甲等;三级乙等。其中二级以上为标准普通话水平,三级为一般普通话水平。若想当语文老师,普通话测试成绩必须得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若做其它科目教学工作只需普通话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就可以了。所以普通话水平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标准之一。

等级分为三级六等,分别是:

一级甲等、一级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三级甲等、三级乙等。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查和评定。

4、普通话考试破折号读成一?

普通话考试中把破折号读成一,那绝对是个大错误。肯定是在考试中心情着急犯下的错误。因为,一和破折号,看上去都是一条横线,似乎很相似,但实际上一和破折号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破折号的长度起码是一的两倍,一字更短一些,而破折号是一条直线,而一字不是直直的。

后面还有十几个字 会不会算错?

5、普通话确立年份?

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平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联系邮箱:fwld11@126.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85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