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和三观 诗词 古文?(普通话中的入声词是什么意思啊?)

作者:小语 发布时间:2023-03-29 14:58:37

1、教养和三观 诗词 古文?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

是豪雄。(宋·程颢)

释义: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

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的高尚品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

释义: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

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释义: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

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序》

解读: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出自:《诗经·大雅·抑》

解读:原指他人以桃赠我,我以李回之。后喻朋友之间礼尚往来或相互赠答,常用此语。

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出自:《国语·周语下》

解读:学习好的东西,就像攀登高山一样困难,学习坏的就像山崩一样容易。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其容易。

《与山巨源绝交书》比古文讲的就是教养和三观。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常谓之知言。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2、普通话中的入声词是什么意思啊?

古代入声字发声比较急促,介于平仄之间(很多诗人词人用入声来代替平声,却不能用仄声代替平声,李清照的声声慢就很明显),写诗词的时候就作为仄声使用了。

现代汉语的普通话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北方方言,和古汉语有很大的差别,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复存在,但在现今某些地方的方言中仍有些痕迹,比如福建闽南话,以及广东粤语,广东粤语大概是目前全国各地所有方言中最接近古汉语的方言了。

虽然如此,毕竟年代变迁,和古汉语又有区别(唐朝和宋朝的读音就有很大的区别,在诗词中很容易看出来),要想从读音上区别入声字很困难(好象要去系统地学习语言学,学习发声技巧以及国际标准音标),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个一个熟悉,多读诗词,多翻韵书,熟了自然就知道了。就好像我们刚开始认字时一个一个翻字典记住读音一样。

3、古代的平仄和现在普通话的平仄有什么区别?

古代:平上去入。其中“上声、去声、入声”都属于仄声。现代: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现代汉语中,一声二声都是平声,三声四声属仄。古代的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一声和二声;上声,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即现代汉语的三声;去声,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四声;入声字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只是在某些地方的方言中还保存着这个声调。如果是作诗,建议用普通话押韵。毕竟押韵的目的在于音律的回旋优美,如果押古韵,那么有些字的读音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就失去了押韵的意义。 参考资料: 《诗词入门》

联系邮箱:fwld11@126.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85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