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的读音是什么怎么用?(危古今异义?)

作者:小语 发布时间:2023-03-20 14:37:06

1、“莘”的读音是什么?怎么用?

莘的读音是:shēn 、 xīn,读音为shēn时,作姓或地名使用;读音为xīn时,作草药名

莘拼音:shēn、 xīn,注音:ㄕㄣ 、ㄒ一ㄣ,简体部首:艹部,部外笔画:7画,总笔画:10画

繁体部首:艸部,部外笔画:7画,总笔画:13画,五笔:AUJ,仓颉:TYTJ,郑码:ESE

四角:44401,结构:上下,电码:5450,区位:6123,统一码:8398

笔顺:一丨丨丶一丶ノ一一丨

释义:

[ shēn ]

1.莘县,地名,在山东。

2.姓。

[ xīn ]

一种中药草。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只有3个:

1.莘老 [ shēn lǎo ]

指商伊尹。尝耕于有莘之野,故称。

2.莘莘 [ shēn shēn ]

形容众多:~学子。

3.莘野 [ shēn yě ]

指隐居之所。

多音字 shen和 xin。

[ shēn ]〈形容词〉众多的样子。

莘莘征夫。——《国语·晋语》。注:“莘莘,众多。”

莘莘将将。——枚乘《七发》。注:“莘莘,多貌也。”

祸之长也兹莘。——《庄子·徐无鬼》。释文引李注:“莘,多也。”

又如:莘莘

有莘其尾。——《诗·小雅·鱼藻》。毛传: 莘, 长貌。

2、[ xīn ]〈名词〉植物名。

如:细莘(草本植物,多年生),

地名。如:莘庄(在上海市)。

[ shēn ]

1.莘县,地名,在山东。

2.姓。

[ xīn ]

莘庄(Xīnzhuāng),地名,在上海。

词组如:莘莘学子

3.莘,多音字。一可作“shen”,二可作“xin”。出处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国语》、《庄子》等历史文学著作。莘,先秦古国名,夏禹之有莘氏。现位于陕西省合阳县洽川乡(原称:东王乡)。是远古三皇五帝中帝喾的埋葬之地(现有墓地遗址;也是前秦贤士伊尹埋葬之地(文革中毁);还是《诗经》开篇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黄河大峡谷中河西之滩地,就是描述“窈窕淑女”太姒和周文王的爱情故事,古莘国是古代关中文华丰盛之地,有“好女不嫁十里之说”。

“莘”有两个读音,分别为[shēn]和[xīn]。

释义:

1.

长(cháng )的样子:“鱼在在藻,有莘其尾”。

2.

莘莘,众多,如莘莘学子。

3.

姓。

4.

细莘即“细辛”,一种中药草。

5.

莘庄,地名,在中国上海市。

“莘”字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分别为shen(第一声)和ⅹin(第一声)。念shen时,它的意思有:

1,地名,指山东莘县,苏州吴江莘塔和陕西古莘国;

2,一个姓氏;

3,形容众多的样子,如莘莘学子;

4,形容长的样子,如有莘其尾。念ⅹin时,它意思有:1,指一种中草药细莘;

2,地名,指上海莘庄,瑞安莘塍;

3,在河南洛阳栾川县栾川乡,石庙乡和河北张家口柴沟堡一带的姓氏。

多音字

莘,多音字。读音为:shēn、xīn。作shēn时可解释为长的样子或姓,作xīn时为植物名或地名。部首为艹,笔画10画,上下结构。可组词:莘莘学子、莘野、莘莘将将。莘莘学子译为众多的学生;莘野指隐居之所;莘莘将将指波涛激荡貌。

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shēn”,一个读xin。读shēn时可以组成成语莘莘学子,意思是指众多的学生。莘莘学子出自吴玉章的《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莘莘学子,长期苦无出路及至科举废止,游学成风,他们便大批地来到日本。山东有个县,叫莘县,这里也读shēn!还有一个地方叫莘庄,在上海,不过这里要读作“xin”。

“莘”字的读音是:shēn 、 xīn,是个多音字,读音为shēn时,作姓或地名使用;读音为xīn时,可作一种草药的名字,常见的用法就是成语莘莘学子,汉语成语,拼音是shēn shēn xué zǐ ,意思是指众多的学生。出自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忆》。

莘,读音shen,读一声。“莘”字不单独使用,连用为“莘莘”,是叠词形容词,表示“众多”的意思。在古汉语中,莘莘的用途要宽泛一些,例如,《国语》引述过《周诗》“莘莘征夫,每怀靡及”;汉班固《东都赋》:“献酬交错,俎斗莘莘”。而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只用于形容学生,成为“莘莘学子”一语。

这个字是多音字,读SHEN一声,和读XIN还是一声,一个是表示地名,莘县在山东,一个可以组词莘莘学子表示学生人数,比较多,其实还表达出知识比较高的学生,感觉多指大学生或者高中生方可。对小学生或初中生不太适合用莘莘学子。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

2、危古今异义?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危,在高而惧也。——《说文》

决危而美名者。——《鬼谷子》。注:“山高也。”

榣木不生危。——《国语·晋语》。注:“高险也。”

高而不危。——《孝经》。郑注:“殆也。”

恐惧;忧惧

窃为君危之。——《战国策·西周策》

又如:人人自危;危心(心存戒惧);

联系邮箱:kongcheng0909@foxmail.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85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