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某某切”是什么意思?(也中是哪里的方言?)

作者:小语 发布时间:2023-03-20 20:23:43

1、《说文解字》中,“某某切”是什么意思?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 例如,“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D+宗的韵母ong=冬Dong反切 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又称反、切、翻、反语等。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起源反切最早在汉朝称为反语。反切汉代已经发展成熟,并非魏晋时期受到外来佛教影响,梵语只是字母并无反切之功能,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以上文章明确表示了反切是汉朝时期产生的。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

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

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一般认为孙炎是反切的创始人。唐代时,僧人守温取汉字为三十声母,宋人又补充为三十六字母,以韵书的韵母字作为韵母。反切法益为精密,成为最通行的注音法。

改良用反切注音,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表现在三方面:①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余成分,在拼合时有一定障碍;②反切上下字可用的字过多,使用的人难于掌握;③有些窄韵,不得不偶尔借用其他韵的字作反切下字,造成切音不准确的弊病。

正因为早期反切存在这样严重的缺陷,所以后代人不断从各方面对反切进行改良。代表性的主张反映在下面几种书里:明代吕坤《交泰韵》,清代潘耒《类音》。

这两部书立志革除旧反切的弊病,设计反切的基本出发点是尽量使两字连读就能拼出被切字音来。

他们的改良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①反切上字不仅考虑到与被切字的声纽相同,清浊一致,而且也考虑到等呼相应。

被切字是洪音字,上字用洪音;被切字是细音字,上字用细音;被切字是开口字,上字用开口;被切字是合口字,上字用合口。

②下字尽量用不带辅音声母的字。

③不全用与被切字声调相同的字作反切上字。在这个问题上,吕坤、潘耒的做法不完全一致。

吕坤主张以入切平,以平切入,以上切上,以去切去;潘耒主张以仄切平,以平切仄。

④被切字是平声字,反切下字照顾到阴阳分类,被切字阴平,下字用阴平;被切字阳平,下字用阳平。

这是因为当时北方话和多数方言平声已经分化成阴阳两类。

⑤反切下字尽量减少、划一,减轻使用者的负担。

这样的改良固然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方便,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弊端。一定要用以元音开头的字做反切下字,而同韵的以元音开头的字毕竟是少数,这样势必找出一些冷僻字做反切下字。用难认的字为常见字做反切,就失去了注音的作用。明清之际杨选杞《声韵同然集》。这部书作于1659年,平入二声已完稿,上去二声未成,现在存世的是平声和入声的一部分。他的改良主要有两点:①减少反切上下字的字数。杨氏把所有韵归并为25类,称为大韵;把声纽定为31个,称为字祖。每大韵又分宏、中、细3类。宏相当于合口洪音,在宏声韵里确定15个字充当反切上字,13个字充当反切下字;中相当于开口洪音,在中声韵里确定21个字充当反切上字,24个字充当反切下字;细相当于开口和合口细音字,在细声韵里确定31个字充当反切上字,24个字充当反切下字。宏、中、细 3类反切上下字的总和是 124个,不到《广韵》反切上下字总数的1/12。②尽量选用不带声母的影喻两纽字做反切下字,有些韵没有影喻两纽的字,不得不选用晓匣等纽的字。杨选杞的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因为反切上下字数目太少,有时不能不采取借用的方法,书中多次说勉借、勉求,甚至说勉而又勉。淘汰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国语注音字母(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十六个),反切法遂被淘汰。反切原理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2、也中是哪里的方言?

也中是河南方言。“也中”意思是说也行,还可以。

河南话又称豫语,属于汉语中原官话,是河南省境内的方言。

也:基本释义1.是判断或解释的语气:孔子,鲁人也。

2.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何也?是可忍也,孰下人可忍也。

3.表字句中的停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等…。

中:1.方位词。跟四周的距离相等

基本释义:1.正对上;恰好合上。

2.受到;遭受:胳膊上中J一枪。

也中:也对上了。

中是一个河南方言,是具有河南方言代表性的词语之一。

意思为“好”,有及赞同讲话者的表达的意思,与普通话“行””可以””好”同义。也形容某件事情做得好,表示称赞。对某人某事的赞赏。中不中是河南的方言。中不中意思是行不行或可以不可以的意思。

河南方言主要流行于河南及河南周边地区。由于河南人口众多,历来的政治、战争、经济、运动原因,人口的流动性导致河南境内以外的很多地区也有大量以河南话为主的群体。河南方言代表文字是“中”字,有不偏不倚、正适合、舒服、好、可以、中心、中庸等多种含义。

1.也中是河南方言。非常的地道!非常的接地气!

2.河南方言非常有代表性,也中在河南方言中是也对的意思。泛指不错,也免强可以等。河南省是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人口超过1亿人。期中,各地级市方言也有差异。在中国,比较经典的河南方言是:中”小妮子”等。河南人非常勤劳朴实,非常热情好客!

你这里所提到的也中一词是河南口音。意思就是也可以或者是也行的意思。

河南人因祖祖辈辈以黄河水为母亲河,也可以说是黄河之水养育了河南人的天生不怕苦,性格钢了强和勇于吃苦耐劳的精神,说出话也从不转弯抹角。

晚上跟你车一起去看电影中不中?也中沒问题。

河南话,地地道道的河南话。

河南方言“中”,是具有河南方言代表性词语之一。中国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是河南口语方言。同时也是赞同讲话者的表达意思。与普通话“行”“可以“好”是同义词。也是对某件事情干的好,做的对表示赞成,对一些人和一些事情的赞赏。

也中。就是可以,肯定的意思。是河南人的方言。

联系邮箱:fwld11@126.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85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