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色直播
影音播放《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木下”是指树的根部,即树根。金文字形作 ,小篆字形作 。像树形,下方用一点儿指示出字义所在的位置,字义表示树木的根部。如果把这一点儿放在上方,那就是“末”字,表示树梢。本、末是一组反义词,如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等。
它们的造字法均属六书中的指事。本的本义指的就是树根,现代汉语中“根本”连用,为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双音节词。
《诗经·大雅·荡》:“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诗句的意思是枝叶没有害,树根先受伤。《国语·晋语》:“枝叶益长,本根益茂。”这里的“本”使用的都是本义树根。“本”也用来指树干。《庄子·逍遥游》记载惠子对庄子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音chū,落叶乔木,木材皮粗质劣)。其大本擁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者不顾。”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有一棵大树,人家都叫它做“樗”。
他的树干木瘤盘结而不合绳墨,它的小枝弯弯曲曲不合规矩,生长在路上,匠人都不看它。“本”引申为事物的根基或主体。《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世说新语·文学》:“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舌本,就是舌根。
《淮南子·泰族训》:“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五帝三王之道,天下之纲纪,治之仪表也。”本固,指根基牢固。现在令倡导以人为本,其就是以百姓为主体。
在中国古代,农业是家的根基。古籍中常以“本”指农桑,以“末”指工商。《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汉书·郑弘传》:“务本抑末,毋与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成语务本抑末的意思就是从事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
“本”又引申为起始,本原。《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又用作副词,本来、原来。《史记·项羽本纪》:“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本”又引申为依据。《易经·乾》:“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意思是依据于天的亲近于上,依据于地的亲近于地,各以类相从而发挥作用。“本”又引申为自己一边的,当今的。
《吕氏春秋·处方》:“本不审,虽尧舜不能以治。”这里的“本”为自身之意。《淮南子·氾论》:“立之于本朝之上,倚之于三公之位。”本朝,指朝。
“本”又有本钱、母金之意,这个意思是后起的。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现在词语中有折本买卖、一本万利等,这里的本均指本钱。
“本”又指图书的版本。如刻本、善本等。后来泛指书本、文本。如成语照本宣科、一本正经等。
“本”是指事字。甲骨文上部是“木”(树)的枝干,下部是根部,三个小圆圈是指事符号,表示这里是树木的根部所在。金文、小篆基本延续了甲骨文的写法。隶变后楷书写作“本”。
“根”,普通话读音为gēn,“根”的基本含义为草木之根;引申含义为物体的基部和其他东西连着的部分,如根底、根基。
在日常使用中,“根”也常做名词,表示物体的下部,基部,如根下。
“根”,初见于秦系简牍中,后来又在《说文》中发现,“根”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根据中文拼音规则,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根的声调是第一声
备注:根的拼音写作:gēn,是前鼻音,要特别注意前后鼻音的区别。
意思植物的根及瓜果的柄。比喻事物的根基或基础。
“蒂”,普通话读音为dì,最早见于楚系简帛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蒂”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瓜当也。从艸带声。都计切”。其基本含义为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如花蒂,瓜蒂。引申含义为末尾,如烟蒂,扫清蒂欠,蒂钟,蒂贝。
在现代汉语中,“蒂”还有形声的含义。蒂,从艸,如蒂声。
联系邮箱:kongcheng0909@foxmail.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8542号-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