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是仄声吗?(舂读什么音?)

作者:小语 发布时间:2023-03-24 19:56:03

1、春是仄声吗?

不是。

春字在古四声中是平声。

平仄(拼音:píngzè),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平和阴平,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春不是仄声,是平声。

平声,汉语词语,意思是古汉语四声之一,古汉语的平声字在普通话里分成阴平和阳平两类,参看“四声”。

释义

平声就是现代汉语一声或二声

引证解释

⒈谓调和五声。

《国语·周语下》:“声以龢乐,律以平声。”

韦昭 注:“声,五声,以成八音而调乐也。”

⒉汉语四声之一。古代的平声字在普通话里分成阴平和阳平两类。

春不是仄声,是平声。

仄声是指现代汉语中的一声或二声。一声叫阴平,二声叫阳平,一二声统称为平声。

而仄声呢?是指现代汉语中的三声或四声。

春是属现代汉语中的一声,所以是平声而不是仄声。

现代汉语中的三声称为上‘( shang三声)声,四声叫去声,三四声统称为仄声。

chūn第一声,是平声字。不是仄声,

“春”,普通话读音为chūn。

“春”,最初见于甲骨文时代,“屯”是“春”的最早的写法;再加上太阳和春草,更表明了春回大地的意思。后逐渐见于甲骨文,金文,楚系简帛,说文,秦系简牍,最后演化为楷书简化版的“春”。

春chun 读第一声,是仄声。

当然不是。春夏秋冬中,只有夏字是仄声。

2、舂读什么音?

[ chōng ]

部首: 臼

笔画: 11

五行: 金

五笔: DWVF

基本解释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 ~米。~药。

详细解释

〈动〉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

舂,捣粟也。——《说文》

城曰舂。——《后汉书·明帝纪》

水舂河漕。——《后汉书·西羌传》。注:“即水碓也。”

又如:舂堂(又叫舂塘。舂谷的木槽);舂谷(舂捣谷物);舂揄(指舂米。捣米于臼曰舂,自臼取出曰揄)

通“冲”。冲击

舂其喉以戈,杀之。——《史记·鲁周公世家》

舂,撞也。以舂筑地为节也。——《释名》

又如:舂击(冲击);舂撞(冲撞;冲击)

〈名〉

刚勇有力,能举石舂。——《聊斋志异》

古代因犯罪或被俘等成为舂膳的奴隶 。

如:舂市(古代舂人所役女犯劳作之处);舂槁(又叫舂槁。 周代舂人、槁人的合称。职掌罪人服苦役之事)

“舂”,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chōng,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舂”的基本含义为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如舂米、舂药;引申含义为冲击,如舂击、舂撞。

“舂”,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两只手握着“午”在一个“臼”里舂米,意思十分明显,后来陆续在金文时代、秦系简牍时代、秦朝小篆时代中发现,“舂”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系简牍时代演变而来。

3、春旧怎么念?

chūn jiù

“春”,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chūn,最早见于甲骨文时代。

“旧”,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jiù。“旧”的基本含义为过时的,与“新”相对,如旧式、旧俗;引申含义为东西因经过长时间而变了样子,如旧衣服、旧书。

在日常使用中,“旧”也常做名词,表示鸟名,如鸺鶹。

联系邮箱:kongcheng0909@foxmail.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85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