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tapp.in樱桃视频
影音播放篪 篪 竾、箎 chí (形声。从竹,虒(sī)声。本义:古时候一种用竹管制成的乐器) 同本义 [ancient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 made of bamboo]。有八孔,横吹。唯其开孔数及尺寸古书记载不一。如:篪埙(篪与埙。皆古乐器) 泛指吹管乐器 [pipe instrument] 快马健儿,不知老妪吹篪。——《洛阳伽蓝记》 汉语拼音】chi 【中文词条】篪 【作 者】吴钊 吹孔气鸣乐器。中国古老的横吹竹管乐器。 据《周礼‧郑玄注》、陈旸《乐书》等书记载,均说篪为 6孔(包括上出孔)、底端封闭的一种横吹竹管乐器。从战国初曾侯乙墓出土的大小两件横吹竹管乐器来看均与文献所述篪的特徵相似,而与笛有异。因此,至晚在汉代,篪与笛应是读音相近而形制有异的同类乐器。 篪在流传中,其形制也稍有变化,据《尔雅‧释乐》晋人郭璞注,至晚在晋时,它的吹孔已改用一个高出管身 1寸3分(约4.3厘米)的“翘”(即后来所谓“义嘴”)吹奏。而其他形制尚无变化。文献记载,宋、明宫廷所用的篪,几乎全是这种形制。 篪原是一种民间乐器。早在周代,它常与埙一起演奏。战国之世,它作为大型宫廷乐队中的一员,与编钟、编磬、建鼓、箫(排箫)、笙、瑟等,在祀神或宴享时演奏。汉魏的相和歌乐队,有时也用它。六朝时,随著清商乐的兴起,它又成为吴声的主要伴奏乐器。隋唐时,它是当时艺术性最高的清乐乐队的一员。宋以后,因主要用於宫廷雅乐而逐渐失传。 篪的演奏方法,据长沙杨家湾汉墓作乐木俑与山东南武阳汉元和、章和间(公元83~87)画像石来看,吹奏时,可能双手掌心向里,篪身放在大拇指、食指之间,吹孔与出音孔向上成180°,左手食、中、无名指分别按1、2、3孔,右手中、食两指按4、5两孔。 篪的性能,从曾侯乙墓摹制篪的测音结果来看,使用最简单的指法,可奏出、、、、、6个音,即一个完整的五声音阶加一个变化音。据文献记载,宋、明时的篪,使用半孔指法,可吹全十二律。宋以前的篪,是否已使用半孔指法,目前因无确证,尚难定论。
chí读第二声,hŭ读第三声
箎,该字未收录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属于生僻字,普通话读音为chí,hŭ,最早见于秦朝小篆中。“箎”在读作chí时的基本含义同“篪”;“箎”在读作hŭ时的基本含义为竹名。
人和米组不成字。
籴是一个汉字,拼音是dí。籴字为会意字。从入从米,也就是买米的意思,引申开来是买入之意。可组词为籴米。
延伸:
1、(籴)《广韵》徒历切《集韵》《韵会》亭历切《正韵》杜历切,?音狄。《广韵》入米也。《左传·庄二十八年》臧孙辰告籴于齐。
2、《疏》买谷曰籴。告籴者,将货财告齐以买谷。《孟子》无遏籴。又檄籴,疾貌。《潘岳·笙赋》懰檄籴以奔邀。又《字汇补》与涤同。扬雄《蜀都赋》籴米肥䐗。
3、《注》籴米,言养之以米,所以涤其秽。䐗,豕也。又《集韵》徒刀切,音鞉。姓也。《左传·成十年》晋侯使籴茷如楚。又《五音集韵》直略切,音著。义同。《集韵》或作籴。
是笙。
笙,是起源于我国的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笙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
那就是笙。中国古代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比较多。比如古琴。琵琶。石磬。编钟。胡琴还是后来从游牧民族传过来的。
对应的字是箫。
笛汉语文字
笛,汉语一级字,读作笛(dí),⒈ 管乐器名,通常是竹制的,有八孔,横着吹奏:笛子。长笛。短笛。笛膜。⒉ 响声尖锐的发音器:汽笛。警笛。
笛对应字应该是吹,吹笛子是常见的词组。笛也可以对应声字,笛声悠扬,悦耳动听。笛也可以对应舞字,笛声伴奏,翩翩起舞,令人陶醉。
答:笛对应的字有管、笙、箫等字。
联系邮箱:kongcheng0909@foxmail.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8542号-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