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官话有何发展历史?(到的组词?)

作者:小语 发布时间:2023-03-26 14:35:30

1、东北官话有何发展历史?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

不同步。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文化

现象。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融合,因为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生活着满、

蒙、回、朝鲜、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

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

了今天的东北方言。东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但其语言底层还保存着很

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东

北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如肉和油变质称“哈喇”; 有的东北方言还直接

吸收了外来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等。遇事疏忽称“拉忽”,称唱

歌为“喝咧”,称陡峭的石头山为“砬子”,称长白山天池为“图们泊”,万水之

源的意思。松花江为女真语,松花意为白色。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

“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湖中的“卡伦”

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

“嫩江”中的“嫩”蒙语意为“碧绿”,满语意为“妹妹”。满族入主中原后,关

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大批被清朝流放的人

员来到东北,仅被镇压的“三藩”就有20多万人被流放,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

文化。随着满汉的合居交融,很多满族人学习汉文、汉语。到清朝末年,使用满文、

满语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更少。有的东北方言还直接吸收了外来语,如称下小上大

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来自俄语,称烟为“打八扣”来自曰语等

等。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误读。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

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

成地形成方言。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是“我们”的误读。典型的东北话“那嘎哒”

是“那个地方”的误读。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是“老公母俩”的误读。

“干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一字多意。“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还有

“非常”和“特别”的意思。“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非常好”的意思;

“贼漂亮”不是

说小偷漂亮,而是“特别漂亮”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混

蛋”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却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扯犊子”不是扯混

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的意思;“滚犊子”是一边去的意思;“最犊子”是最

坏的意思。

东北方言有的无从考察。有—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

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它、认同它、运用它。东北方言以形容词居多,重音多放

在前面的字上。如“埋汰”是脏的意思,“坷碜”是丑的意思,“忒磨叽”是真唠

叨的意思,“老鼻子”是很多的意思,“整个浪儿”是全部的意思,“吭哧瘪肚”

是吞吞吐吐的意思,“无急六受”是百无聊赖的意思。

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已走向了全国。这应该归功于那些有东北特点的相声、小

品和电视连续剧的创作人员□他们通过方言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东北人感到亲切,北方人能够看懂听懂,南方人感觉特别新鲜。

东北官话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东北方言,是汉语方言。这种方言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它源头的特殊性。三个时期,东北方言在古东北地理构成的三个时期。 东北方言是东北四千年历史的活化石东北方言是以四千多年来汉族土著的语言及汉字为基础的语言文化。沿着方言的来路去寻根,可以追溯到上古没有文字的时代。当时只有语言交流,没有文字,到后来虽有文字记载了语言,强化了记忆,由于文字普及得较慢,特别在边远的穷乡僻壤,语言很难与文字相对应。所以在上古时代民间有许多有音无字的语言。“这嘎达”就属于无确切文字的语言,“嘎达”、“砢碜(寒碜)”,“犄角”、“嘎啦(旮旯)”属于只可意会不可以文字言传之类。如“鬼道”,聪明,有智慧,很鲜明体现古文字的活用。“鬼道”与“神道”可以通用;再如“你起(读qie第三声)这嘎达”,本不识字的农民说这话时的意思是明白的,意思是“你起身离这里远点”,究竟用哪个字对应,“且”,按其动作意思可以和“起”相对应,但与“起”又有所不同,大有“离开”的意味;也有有字无音的,如“毽子”,本是汉代就有的玩具,只是东北方言用以借代,读“犍儿”。最说明历史久远的一个方言,就是对小孩的称谓,江浙方言称小女孩为“囡”,小男孩为“囝”,而东北方言对小孩统称“小嘎”,女孩称“小尕”,男孩称“小玍”,按象形文字解释,人没留髪之前称“小玍”,留髪之后称“小生”,常叫“秃小子”,而“尕”则正像披一头秀发的女孩。而“尕”、“玍”恰是古文字,至少在汉代就有了。这个方言正是历史的活化石。东北各民族文化融合第三,东北方言是东北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大熔炉有史以来,东北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共同争夺生存空间的大舞台,开发与争夺的过程,就是语言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民族间的融合,第一是风俗的融合。随着风俗的融合,必然带来语言的融合。历史上汉族土著民与女真族、契丹族、扶余族、高句丽族,以及蒙古族、满族等的融和,这些融合体现在文化层次叠压的方言。

2、到的组词?

1、到点[dào diǎn] 到了规定的时间。

2、水到渠成[shuǐ dào qú chéng] 渠:水道,水沟。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沟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3、手到擒来[shǒu dào qín lái] 擒:捉拿。手一伸就把敌人捉拿。比喻做事有把握或毫不费力就能成功。也作“手到拿来”。

4、恰到好处[qià dào hǎo chù] 恰:恰巧,正好。恰好达到了最适当的地步。

5、初来乍到[chū lái zhà dào] 第一次来到某个地方:初来乍到,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6、精到[jīng dào] 精细周到。

7、一天到晚[yī tiān dào wǎn] 成天;整天。

8、到职[dào zhí] 接受任命或委派,来到工作岗位他三月中旬到职。

到顶、到处、到底、默到、延到、俱到、

例句:

6、海鲜市场上,到处是刚刚捕捞的鱼虾。

7、地震过后,到处是一片凄凉的景象。

8、祖国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9、节日里到处呈现出一片祥和欢乐的气氛。

10、溶洞里到处是奇形怪状的石笋和石钟乳,引人入胜,令人惊叹。

组词造句,到处,我到处都找了,也没有找到那本书。

2、无边的田野上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3、你不要到处惹事生非,否则会受到惩罚。

4、山坳里到处长满了野花。

组词

1、迟到

例句:因为闹钟坏了,所以今天我起晚了,可是我上学并没有迟到。

2、见到

例句:真正的奇花异草,大都生长在大山深处,人们很少见到。

1、水到渠成

例句:如果平时注意积累,写起文章来才能赶到如鱼得水,水到渠成。

2、到处

例句:从草原到大漠,到处都有石油工人的足迹。

到字组词,两个字的,有到底,有到时,有到处,有到哪,有到账,有到手,有到期,有到达,有到位,有晚到,有用到,有送到,有到点,有到站,有到头,有到校,有报到,有迟到,有早到,有到老,有到齐,有到止址,有到场,有到此为止,有割到,有看到,有见到,有赶到,有找到等等。

组词造句:到来。5、这样的时候终将到来,我们所有的人,不管我们是谁,都能留意到战场号角的召唤。

6、但这真的到来是一种体系性的结构。

到达,到了,到处,到家,到时,到底,到文,到底,到期,到账,到货,到位,到手,到店,到校,到来,到场,到岗,到站,到此,到访,来到,看到,得到,独到,见到,走到,提到,想到,签到,面面俱到

到字,常用规范汉字。到字的读音是dao,读四声,偏旁部首是立刀(刂)旁。到字组词:迟到、到家、到时候、到达、到处、到底、到现在、到啦、到哪了、到货、到期、到账、到位、到付、到来、到如今。

到是汉字中的一级规范常用字,所以,到字的组词有很多,比如,马到成功,先来后到,面面俱到,水到渠成,归根结底,手到擒来,独到之处,白头到老……

联系邮箱:site_yysac@163.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85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