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为什么叫历史?(由来的近义词是什么?)

作者:小语 发布时间:2023-03-26 18:20:03

1、二十四史为什么叫历史?

中国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三国志》、《五代史》、《明史》等二十四部正史。这其中,“记”、“书”、“志”、“史”等称谓不尽相同,都有着特定的含义和本质的区别。在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西汉时期,“史”、“书”、“记”概念比较混淆,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分。“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例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都可以统称为史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后来的所有史书都可称为“史”)。司马迁《史记》成书后,没有固定的书名,有的称“太史公书”,有的叫“太史公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当时,“书”和“记”的差别不大。需要指出的是,《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到了东汉,班固之父班彪作为一代大儒,有感于司马迁写的史记是一部通史,而且《史记》成书时才是西汉的中期,并没能完整记录下整个西汉历史,所以班彪写《史记后传》以作补充,书未完身已死。班固继承父亲遗志,以《史记后传》为蓝本,撰成《汉书》(一部分由其妹班昭续写完成)。由于《汉书》是记录西汉时期历史人物事件的史书,为一个朝代(西汉)的断代史,有别于司马迁《史记》是通史,后代史学界便把班固写的这部纪传体断代史称为“汉书”(当然,这里面还有其它一些内容,但不在本问题叙述范伟之内),而把司马迁写的纪传体通史正式命名为“史记”(《史记》遂成为独有的专用名词,特指司马迁写的这部通史)。《汉书》开我国纪传体断代史之先河,而后的纪传体正史皆为断代史(不过其中还有细致区分,下面会提到)。再后来,《后汉书》(东汉)、《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魏)、《北齐书》、《周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这些正史跟班固写的《汉书》一样,皆为记诉一个完整朝代的断代史,所以无一例外统统用“书”字来命名。只是因为国号重复以及创作时间等缘由,故某些史书有南北、旧新之分。但唐代李延寿根据南北朝时期通写的《南史》和《北史》,以及北宋薛居正、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旧、新两部《五代史》,虽然也是断代史,却跟前面所提到的史书有着一定的区别和不同。前面的断代史都是以一个朝代为主体中心写就的历史,而南、北史和五代史是纵贯几个朝代连续一体的史书,所以仅从这点上讲,南、北史和五代史更像《史记》一样,只不过是一部“压缩版”的纵向通史而已。所以史学界认为再用“书”来命名这四部正史,显然不准确。所以便改用“史”来命名,借以和前面的断代史划分区别。到了元代脱脱等编撰《宋史》、《辽史》和《金史》时,虽然这三部史书都是分别记录一个朝代的断代史,跟《汉书》、《唐书》等史书没有什么两样,但因为之前有一部《宋书》是写南朝刘姓宋朝的,跟赵姓宋朝国名重复,又不便把《宋史》称为《赵宋书》而把前面的改为《刘宋书》(以姓来命名史书没有先例),南北、新旧定名更不准确。基于此,为方便起见,故把《宋史》、《辽史》、《金史》统统以“史”来定名。后面的《元史》、《明史》等便都通用“史”字,沿承至今。(还有一点可能跟赵宋的历史定位有关,但也不在本问题讨论之内。)这里要特殊强调的是《三国志》,它和前面提到的所有史书都不同。既不是通史,也不是以一个朝代为主体的“书”或连续记述几个朝代的“史”。怎么说呢?《三国志》是记录某一个特定时期三个不同国家的“国别体断代史”。虽然也可用“史”来称呼(注意,绝不能用“书”命名,道理同上),但用“志”更能体现出其特有的历史原貌。因为“志”本身就带有横向比较的意思。解释了这么多,中心思想无外乎一个,即“史”、“书”在一定前提下可通用,但绝不是完全等同。其中的“史”可以代表统称一切史书,但“书”只能代表以一个朝代为主体中心记述的历史。换言之,“史”包括“书”,但“书”不等同“史”。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中文名

《二十四史》

外文名

《the Twenty-Four Histories》

类型

正史

起始

《史记》

结束

《明史》

因为它写的是过去朝代的故事,所以叫历史

因为二十四史是史官记录的史实

2、由来的近义词是什么?

近义词:由来、来源。

相关成语:来历不明。

造句如下:

1、这个人来历不明,对他要多加小心。

2、对来历不明的人,我们应该提高警惕。

3、睛重得不起来,长长的的睫羽上挂着来历不明极重的几滴珠水,眨了屡次,晃荡悠跌落下来,视线迷迷蒙蒙的,透过依稀水气,映出一张心情恍含糊惚的脸。

4、烟馆里的人,都看这人来历不明,劝他不要与那人要好,却是忠言逆耳,哪里听得。

5、在一个小时内,就有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将这件事透露给了报社,并引起了恐慌。

6、医生们起先嘲笑这个来历不明的旅行者。

7、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必然有些行迹可疑。

近义词有因由、缘故、原由等。

例句如下

因由:从我过去的经验触类旁通,也可推出这件事情的因由。

缘故:这种坐井观天的看法,纯粹是书读得太少的缘故。

原由:我想告诉你的是,这件事的始末原由,我都清清楚楚。

近义词:因由,缘故,出处,情由,源由,

来,普通话读音为lái。“来”的基本含义为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如:来往;引申含义为从过去到现在,如:向来。

在日常使用中,“来”的用法一般是作动词指归,回来,返回,如:来家(回到家里来)。

近义词是缘由,例如:

1.爱弟兄的就是住在光明中,在他并没有绊跌的缘由。

2.一场无耻而可笑的战争,让她和她的家族面临灭顶之灾;一次街头打抱不平的偶遇,却成为断送她美好爱情的缘由。

由来的近义词是来源。

由[yóu]汉语汉字

由:yóu ㄧㄡˊ。木生条见芽以知根是由之范式。本义:表示根本之来历、原因。如:原由、事由、理由、由于(介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近义词:来由 理由,可以延伸造句:1、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由来已久。

2、老师向我们讲了牛郎织女故事的由来。

3、这种现象的由来还不清楚。

近义词:出处、由来、来历

意思是:①从发生到现在;②事物发生的原因;来源。

例句:生一刀,死一刀,未见天斩不识高,生死由来不二刀。

近义词:起因

造句:1、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

2、我们不能不仅靠人类内心爱自由来维护自由。

由来就是缘由原因和经历的历史过程的意思,例如,我跟你说说火车的由来。由来的近义词包括,缘由,溯源,历史背景,产生的原因和经过。

联系邮箱:kongcheng0909@foxmail.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85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