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tapp.in樱桃视频
影音播放儿歌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童谣在各种文献中还有“童子歌”“儿童谣”“婴儿谣”“小儿谣”“小儿语”“孺子歌”等称谓。古代文献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尧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列子·仲尼》)因此有研究者把儿歌比喻为“会唱歌的百灵鸟,已经不倦地唱了三千年”。
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儿歌是《左传》中的《卜偃引童谣》:“丙之辰,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焯焯,火中成军,貌公其奔。”它反映了当时晋侯灭虢的社会现实。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也由于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轻视儿童教育的缘故,古籍中的童谣大部分是反映当时政治变故的“谶语”(即时政歌)。人民群众在教育后代的生活实践中编创的童谣很少流传下来。古籍中真正供儿童吟唱的童谣不多。总的说来,童谣不受重视,在古代诗歌总集中比重也极小。
三、儿歌的发展
到了明代,社会对儿歌的认识有了变化,一些有识之士着手从儿歌世代口耳相传的实际情形出发,来诠释儿歌的特点及作用,并出现了由吕坤个人搜集整理的我国第一部儿歌专集《演小儿语》(1593年)。《演小儿语》共收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地民间童谣46首。吕坤在《演小儿语》序言中指出:“余不愧浅泰,乃以立身要条,谐以声音,其如鄙俚 ,使童子乐闻而易晓焉,名曰《小儿语》。是欢呼戏笑之间,莫非理义身心之学。”吕坤强调了儿歌的内容要饶有趣味、形象生动,语言要通俗谐和,使儿童乐于接受。这表明,以吕坤为代表的明代知识分子对儿歌的创作及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
清时,儿歌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有所发展。在江浙地区先后出现了优秀的儿歌集《天籁集》、《广天籁集》,北方也出现了无名氏的抄本儿歌。当时儿歌研究突破了阴阳五行说的桎梏,开始肯定它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但又附会曲解,以为儿歌“神秘莫测”有“至理存焉”,这种过高的肯定也是错误的。清末,改良主义者和资产阶级革命者也看到了儿歌的作用,编创了不少童谣宣传鼓吹他们的观点。如黄遵宪的《爱国》、《爱群》、《崇历史》、《劝自强》等儿歌,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蔡元培、沈尹默、刘半农等人倡议下,创建了歌谣研究会。研究工作者也开始重视儿歌的搜集整理工作,揭开了现代儿歌史的序幕。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也曾关注儿歌的搜集整理工作。1914年他亲自搜集各地儿歌,寄赠给正从事这一体裁研究的周遐寿。1923年,鲁迅还亲自为《歌谣周刊》的增刊、儿歌集《月光光》设计了封面。五四其间对传统儿歌的采集与研究促使不少人开始为儿童写儿歌,出现了《儿歌》(周作人)以及用儿歌体写的《卖布谣》(刘大白)等,江苏第一师范还编印了《儿歌集》(1923)。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全国各地流传着许多儿歌。如广东海陆丰地区流传的彭湃编写的《田仔骂田公》,流行在江西苏区的《儿童团》、《红军哥哥》等儿歌,反映了当时苏区人民和儿童的思想愿望,也激励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儿童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儿歌的搜集整理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儿歌的整理创作进入繁荣兴旺阶段。当时,出版了大量儿歌专集如《红色儿童歌谣》、《革命红旗满山冈》、《少年歌谣》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的《中国儿歌选》(资料本)选入一千五百多首各地各族儿歌,为儿歌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的儿歌搜集整理和创作,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超过了以前的水平。儿歌创作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50年代的儿歌创作被誉为我国儿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而写在儿童文学史册上。在此期间,涌现一批热心儿歌创作的作家,鲁兵、圣野、张继楼、刘饶民、柯岩等是其中成就较高者,他们为繁荣儿歌的创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人们对儿歌的功能认识的深化,儿歌的研究与创作步出了“教化论”的狭隘圈子,儿歌的题材更加广泛有趣,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风格更加新颖多样,儿歌的艺术品位大大提高,更多的作家投身于儿歌创作,更多的儿歌专集问世。古老的儿歌正携带着远古的美丽,碰撞现代文明,焕发出智慧和情趣,展示它新的风采,伴随着孩子们走向未来。
我国儿童歌曲创作的开端是20世纪初期的学堂乐歌。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李叔同等人在国家处于水深火热背景之下,积极探寻音乐救国的方法,利用欧美或日本等国家的歌曲曲调填词配歌,写出了一首又一首词义通俗易懂、思想进步、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作品,并在这些儿童歌曲当中渗透民主科学思想。比如《赛船》《送别》《春夜》等,都是当时创作出来的极具代表性的儿童歌曲作品。这些作品在词曲整合上处理得恰到好处,演唱起来非常地顺畅,也给我国早期学校音乐教育带来了重要启发和指导。
五四运动之后,音乐创作活动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也出现了大量的儿童歌曲作品,这些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比如学堂乐歌、儿童歌舞剧、唱游歌曲等。这一时期的儿童歌曲创作主要是为了体现当时讲求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在主题内容的设置方面都非常契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拥有一定民歌的味道,容易演唱和推广。这一时期诞生的儿童歌曲作品有《好朋友来了》《小小画家》等。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展开,大量与抗日救亡主题相关的儿童歌曲被创作出来,体现出了鲜明的爱国主题。这些作品主要是基于民间音乐或进行曲风格进行的创作,旋律上非常简单明快,节奏自由活泼,情绪慷慨激昂,把少年儿童在战争年代跟随前辈英勇无畏抵抗日寇的面貌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只怕不抵抗》《马儿真正好》《歌唱二小放牛郎》等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优秀儿童歌曲,与抗日救亡活动的开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儿童歌曲创作的特色。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越来越多的专业与非专业的创作者积极归纳过去的创作经验,吸收、累积多元化的民间音乐素材。另外,还注意吸收外国儿童歌曲创作方面的技术与方法,创作出了很多新时代背景下的儿童歌曲,将少年儿童的精神面貌与生活状态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都展现了当代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些作品的曲调优美清新,节奏活泼生动,深受儿童喜爱。
文字出现之前:民间口耳相传。教育娱乐后代(2)封建时期:性质歪曲,舆论工具;迷信色彩,“诗妖”。中国古代歌的重要特点强烈的政治色彩。(3)明代:突破迷信束缚,重视教育意义。1593年出现了由吕坤从各地民间搜集并加以改编的《演小儿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儿歌集。(4)清代:观念趋向多元,也有神秘主义倾向出现。至少尊重了儿歌的现实。优秀儿歌集《天籁集》、《广天籁集》(5)本世纪:真正从儿童文学意义上形成的儿歌观念。创作儿歌的出现,是歌走向自觉的标志。
儿童玩乐之车。
《锦绣万花谷》卷十六引 晋 张华 《博物志》:“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 宋 王黼 等《博古图》卷二七:“ 汉 鸠车、 六朝 鸠车,二器状鳲鸠形,置两轮间,轮行则鸠从之……为儿童戏。” 明 唐寅 《岁朝》诗:“鸠车竹马儿童市,椒酒辛盘姊妹筵。” 清 孙枝蔚 《忆昔篇寄示燕榖仪三子》诗:“忆昔为童子,神清嗜好寡,亦未戏鸠车,亦未乘竹马。”
联系邮箱:kongcheng0909@foxmail.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8542号-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