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tapp.in樱桃视频
影音播放[ zèng ]
部首: 瓦
笔画: 16
五行: 金
五笔: ULJN
基本解释
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小孔,放在鬲(lì)上蒸食物。
甑子。
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 曲颈~。
详细解释
〈名〉
(形声。从瓦,曾声。从瓦,表示是陶制品。本义: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 [食物])
同本义
甑,甗也。——《说文》
甑,自关而东谓之甗,或谓之甑。——《方言》五
许子以釜甄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荷甑堕地,不顾而去。——《后汉书·孟敏传》
朝甑米空烹芋粥,夜缸油尽点松明。——宋· 陆游《杂题六首》
蒸米饭的用具,略像木桶,有屉子而无底,亦作“甑子”。
如:他到灶屋抓了一把甑边饭
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 。
如:曲颈甑
甑[zèng]
汉字
甑是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为甗(音“演”)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单独的甑很少见,多为圆形,有耳或无耳。
中文名
甑
读音
zèng
地区
中国
作用
放置食物
注音
ㄗㄥˋ
甑,普通话读音为zèng,甑的基本含义为古代炊具;甑的引申含义为现在蒸饭用的木制桶状物,如甑子。
在现代汉语中,甑也常做名词,表示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如曲颈甑。
“曾”和“瓦”在一起组成的是“甑”,读音是【zèng】释义: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类似现代的蒸锅。现在蒸饭用的木制桶状物,有屉而无底。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
避字的读音是bì。
基本释义:
1、躲开;回避:退~。~而不谈。~一会儿雨。
2、防止:~孕。~雷针。
详细释义:
〈动〉
1、(形声。从辵( chuò),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2、同本义
避,回也。——《说文》
避,去也。——《苍颉篇》
无乃实有所避。——《国语·周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书生避雨檐下。——清· 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避风雨;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避言(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避宅(到处躲藏,不住在家里)
3、离去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注:“疏远也。”
桓公避席再拜。——《吕氏春秋·直谏》。注:“下席也。”
又如:避地(离去,迁居他处以避祸。或指隐遁);避趋(离开与接近);避境(避离某地,不入其境)
4、逊让 如:避让(谦让;辞让);避贤(让贤);避荣(辞让荣华);避路(让路)
5、隐藏
避吾亲。——《史记·袁盎晁错传》。索隐:“隐也。”
潜避两炮台中。——《广州军务记》
又如:避迹(隐匿);避风头(见形势不利就躲起来)
音序:B
四声,仄声
读音:bì
动词 躲开。 【组词】:「避雨」、「避暑」、「避风港」、「退避三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避”,普通话读音为bì。“避”的基本含义为躲,设法躲开,如避雨、避暑;引申含义为防止,如避免、避孕。
在现代汉语中,“避”字还有离去的含义,如避地、避境。
联系邮箱:kongcheng0909@foxmail.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8542号-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