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瓦读什么?(避字什么音?)

作者:小语 发布时间:2023-03-24 22:01:22

1、曾+瓦读什么?

[ zèng ]

部首: 瓦

笔画: 16

五行: 金

五笔: ULJN

基本解释

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小孔,放在鬲(lì)上蒸食物。

甑子。

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 曲颈~。

详细解释

〈名〉

(形声。从瓦,曾声。从瓦,表示是陶制品。本义: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 [食物])

同本义

甑,甗也。——《说文》

甑,自关而东谓之甗,或谓之甑。——《方言》五

许子以釜甄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荷甑堕地,不顾而去。——《后汉书·孟敏传》

朝甑米空烹芋粥,夜缸油尽点松明。——宋· 陆游《杂题六首》

蒸米饭的用具,略像木桶,有屉子而无底,亦作“甑子”。

如:他到灶屋抓了一把甑边饭

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 。

如:曲颈甑

甑[zèng]

汉字

甑是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为甗(音“演”)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单独的甑很少见,多为圆形,有耳或无耳。

中文名

读音

zèng

地区

中国

作用

放置食物

注音

ㄗㄥˋ

甑,普通话读音为zèng,甑的基本含义为古代炊具;甑的引申含义为现在蒸饭用的木制桶状物,如甑子。

在现代汉语中,甑也常做名词,表示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如曲颈甑。

“曾”和“瓦”在一起组成的是“甑”,读音是【zèng】释义: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类似现代的蒸锅。现在蒸饭用的木制桶状物,有屉而无底。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

2、避字什么音?

避字的读音是bì。

基本释义:

1、躲开;回避:退~。~而不谈。~一会儿雨。

2、防止:~孕。~雷针。

详细释义:

〈动〉

1、(形声。从辵( chuò),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2、同本义

避,回也。——《说文》

避,去也。——《苍颉篇》

无乃实有所避。——《国语·周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书生避雨檐下。——清· 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避风雨;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避言(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避宅(到处躲藏,不住在家里)

3、离去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注:“疏远也。”

桓公避席再拜。——《吕氏春秋·直谏》。注:“下席也。”

又如:避地(离去,迁居他处以避祸。或指隐遁);避趋(离开与接近);避境(避离某地,不入其境)

4、逊让 如:避让(谦让;辞让);避贤(让贤);避荣(辞让荣华);避路(让路)

5、隐藏

避吾亲。——《史记·袁盎晁错传》。索隐:“隐也。”

潜避两炮台中。——《广州军务记》

又如:避迹(隐匿);避风头(见形势不利就躲起来)

音序:B

四声,仄声

读音:bì

动词 躲开。 【组词】:「避雨」、「避暑」、「避风港」、「退避三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避”,普通话读音为bì。“避”的基本含义为躲,设法躲开,如避雨、避暑;引申含义为防止,如避免、避孕。

在现代汉语中,“避”字还有离去的含义,如避地、避境。

联系邮箱:site_yysac@163.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85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