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的历史悠久影响?(普通话号码变更有影响嘛?)

作者:小语 发布时间:2023-03-30 06:46:15

1、中国语言的历史悠久影响?

没有语言就不会有那么方便的沟通方式,没有语言就没有当今如此繁华的贸易。没有语言,人类可能还处于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中国语言的发展也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在6-8万年以前,人类发展除了能产生复杂文化的认知能力。早期智人的大脑根本没有精密到能够创造出复杂文化的地步。能够创造文化的现代人的智能,看来是在约5万年前出现的。人类的语言在萌芽阶段是纷繁复杂的,具有模糊、不稳定、随意性等特点。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从汉语语法、语音变化角度这两处着眼,将汉语史分为四个时期:

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三世纪、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上古时期的特点是:1、判断句式一般不用系词;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等等。

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十二世纪、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中古期的特点是: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2、处置式的产生;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4、形尾“了”“着”的产生;5、去声字的产生等等。

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近代时期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消失;2、-m尾韵在北方话里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里消失,等等。

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现代汉语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等等。

汉语发展到当今,可以说日趋成熟。商务出版社出版的《新华大字典》已经充分的证实了这一点。这是一部全面阐释汉字的形、音、义,系统讲述汉字的源流、典故,并提供了汉字的行、隶、草、篆4种书写方法的新型语文工具书。全书共收单字10100余个,其中包括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全部7000个通用字以及“7000字”之外的不很生僻的字2800个。为了方便读者查考,它还酌收了当今仍有实用价值的罕用字300个。如此之大的汉字库,足以说明汉语的包容性。

二、中国历史语言

在我国历史上没有官方语言这个说法.一般在全国比较流行的都是首都的语言. 跟现在是一样的。

而且语言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各地方言、各民族语言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相互影响,所以说古代各地方言和现代差别是很大的。

具体历朝历代说的是什么样的官方语言,很难去做一个统一界定,只能说个大概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语言是以现在的“吴语”为根基的,因为吴文化是周泰伯从中原带来的,比较正统,叫做“雅音”,而且由于长江天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较少受外来影响,所以比较的纯正,当然古吴语也是从楚语演变过来的。另外古吴语和现在的吴语区别同样很大(现在的苏州、上海一带人很可能是听不懂古吴语的),有研究说,古吴语可能跟现在浙南闽北一带的方言比较相似。

秦汉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南北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胡人和汉人战争、联姻、通商日益频繁,所以中原的华夏正统语言已经开始不纯正了,出现了大量的卷舌音,儿化音(正统中华语言是没有卷舌的),但长江沿岸和以南的广大地区依然是保持古老的华夏语言,当然也开始发生变化了

到了隋唐时期,北方的语言已经基本为胡族同化了,大量的古汉语所特有的音韵消失了,不过这时候的官方语言依然是南方吴音,这个可以从大量的唐诗韵脚中得以验证,在隋唐时期,现在的长江中下游的北岸一带(南京、扬州、镇江)还是在讲吴语的,这一块区域是北方话和吴音的分界

从宋朝开始,江淮一带的吴语也为北方话所侵蚀,成为了江淮官话,当然在明代,由于朱元璋首先定都南京,所以江淮官话是中国当时的官方语言

从清代开始,以北京话为基础的语言成为了中国的强势方言,继而奠定了现在的普通话为国语的基础,但是从语言学角度讲,北京话是非常不纯正的一种语言,是古汉语和胡语大量融合同化的结果,她失去了汉语本身的韵味,只保留了四个音韵,但由于自从明代以来中国政治中心长期在北京,所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成为了现在的国语。

2、普通话号码变更有影响嘛?

不会有什么影响的,只要基础信息比如身份证号之类的没有填错,其他信息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如果证书是邮寄的话取快递会有一点不方便。

联系邮箱:fwld11@126.com(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8542号-2